8月7日至8日,黔东南州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工作培训会在雷山县乌东村召开。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玉国,州宗教事务执法支队支队长王晓霞,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陈妮妮出席会议,凯里市、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线40个村寨支书、主任参加会议。
会上,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海围绕《农文旅体商创新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陈妮妮围绕《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州民研所吕炎围绕《如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专题授课,乌东村、黄岗村就如何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交流发言。会议还邀请了贵州云村乡学院院长王生荣围绕《乡村建设发展368 实践》、作家(文旅策划人)杜冬围绕《对古村落乡村旅行的一些认识》进行专题讲座。会议组织考察了西江景区、乌东民宿、乌东酿造酒坊,共同学习雷山县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典型经验,为全州打造和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指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是由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袂推出的乡村振兴之路、幸福快乐之路和最美“乡愁”之路,是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生态旅游康养区的重要举措。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五个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灿若繁星,民族村寨串珠成链,自然山水的步步成景、如诗如画。一是有22个中国传统村落,是最大的苗族侗族风情传统村落集群;二是有20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最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群;三是有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是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四是有“村BA”“村超”,是当前中国最顶流的乡村体育赛事;五是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11项21处,省级非遗95项107处,非遗文化传承人205人,是最丰富绚烂的非遗之路。
会议要求,相关县市务必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奋力推进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建设,将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造成为我州的乡村振兴之路、传统村落保护示范路、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之路、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我州文化旅游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扩大独特领先优势,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全力打造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
会后,州直相关部门与涉及县市以及1号公路沿线40个村寨支书、主任等参会人员共同签订《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共识》,通过进一步保护村寨风貌、深挖村寨文化、发展村寨特色产业、提升村寨“人才引流”力度,带领群众走上共创共建共享致富路。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
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共识
为将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造成为我州的乡村振兴之路、传统村落保护示范路、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之路、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此,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保护村寨风貌。村寨风貌是乡村振兴发展底色,村寨产业发展必须在保护村寨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传承着村寨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设计工艺和技术值得现代建筑研究和挖掘,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邻里关系、乡风民约等对于城市打造和谐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了更好的保护村寨风貌,每个村都要制定《村规民约》,并且发挥好其作用,同时严格认真遵守《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促进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保护好村寨风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二、深挖村寨文化。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我们要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结合数字化建设,加强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民俗等非遗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开展图、文、影、像全面记录,分类归档建立数据库;通过苗侗少数民族歌舞故事和节庆故事,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价值挖掘提升运用工程,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多次深层体验消费。
三、发展村寨特色产业。有序发展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线村寨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在沿线指导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特色种养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观光、高效有机农业示范带,重点发展地方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开发创新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做大做强“后备箱”工程,大力发展沿线银饰、茶叶、酒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直播等服务业,率先在重点村充分利用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
四、提升村寨“人才引流”力度。加强对各类回乡、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大力支持,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统筹原乡人、新乡人和归乡人共富乡村的机制。积极吸引城市居民和文旅经营主体、乡建乡创团队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合作,通过打造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情的乡村旅居体验模式,变参与者为新乡人、新村民,并带动部分原乡人参与庭院经济产品的开发、运营管理,吸引离开村寨的原居民返村创业,成为归乡人,加入乡村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中,全面激活乡村活力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释放乡村多元价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通过保护村寨风貌、深挖村寨文化、发展村寨特色产业、提升村寨“人才引流”力度,带领群众走上共创共建共享致富路。